泰州匠心研斫古琴高质量选择

时间:2022年05月25日 来源:

历史悠久的古琴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音色深沉又浑厚、古朴又淡雅,是一个以静制动的乐器,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你了解过古琴蒙布的作用吗?一张好琴在斫制过程中,至少要经过木胚制作、合琴、蒙布、灰胎、上漆、上弦等100多道细致的工序,反复打磨后才会呈现好的状态。古琴的蒙布很有讲究的,不仅能有效防止木胎开裂,而且对音色也有一定的包裹性。音色于古琴而言至关重要,灰胎与蒙布的结合对音色也有更好的增强表现。其中蒙布的纹理不能太紧密,也不能太稀松,应该跟灰胎的粗细大小相吻合,一般纹理比粗灰的缝隙略微小一点即可。天音自九十年代斫制古琴以来,一直秉承古法纯手工制作的技艺,工艺较复杂、对材料要求高,另外需经过几十道传统髹漆工序,耗时两年以上方能完成一张成品琴,好古琴的音色通透、余韵悠长,可与唐宋老琴相媲美,历经岁月的沧桑和文化的沉淀后,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龚一老师说琴的骨子就不好,怎么弹怎么放音色都不会变好!泰州匠心研斫古琴高质量选择

弹古琴需要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留起一点指甲。长出指头1-1.5mm为宜。并且注意不要修成尖锐状,以略尖的圆形为好。∪:挑。右手食指(第二指)向外(离开人身体的方向)拨弦称为“挑”。挑的时候,以大指扶在食指末一节上部的外侧,大指尖与食指背相齐,不可使指尖伸出。由大指将食指向内充分收回,大指关节向外凸出,食指的第1、二关节突出,大指和食指合成近于圆圈形状。然后,以大指自然而放松的动作推动食指向外拨动琴弦。食指拨弦时是以指甲下面约三分之一处触弦,触弦时指甲与弦所在的水平面约成95°角。拨弦时大指要充分推动食指(初学阶段应是用中等力度和中等速度拨弦),使食指第1第二关节充分伸展开,同时食指指尖向前,略向下方弹出。在拨动所要弹的琴弦之后,食指要伸开达到相邻的下一条琴弦,被挡住为止。所挡住的指甲位置应该就是指甲下的约三分之一处。南通可定制古琴高质量选择天音琴坊所斫神农式古琴脱胎于龚一先生所藏宋琴。该琴原为李清照所御,后辗转归南京琴家张正吟。

古琴在操缦之初开指之时,习弹者应掌握好较为正确的弹奏方法,懂得运指的基本原理,通过练习、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则。明琴家徐青山(上瀛)就提出了“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全矣。用现在的话解释,“和”就是音乐的内容,至高的意境。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先训练好“弦与指”“指与音”的关系。实际上这两句说的是较初开指基本功的训练与循序渐进的程序。以“勾、剔、抹、挑”为例,既有前章右手指法基本“五要领”的要求,又有外观姿势正确与否的要求。习弹有呵在敦师的指导下使之方法正确运力自如。不少琴师在教学中将《仙翁操》《秋风词》《湘妃怨》等小曲列开指乐曲,也就是因为这些乐曲本身具有练习曲的性质和功效。使学习者通过这些“练习曲”的练习,得以右手“弦与指合” ,左手“指与音合”用正确的方法运指运力,按弦走音。使音色饱满圆润,能虚实自如,同时又熟悉了指法运行规则和弦与弦之间的音高音位关系。

初唐时期,继续沿用着过去的古琴谱式。当时有琴家赵耶利(563—639) , “出谱二帙,名参古今”, “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这五十多首琴曲,很可能是他当年整理的全部琴曲。《新唐书艺文志》中列有他所撰的《琴手势谱》一卷、《琴叙谱》九卷,《宋史》中又有他的《弹琴右手法》一卷)。前两种已散佚,唯《弹琴右手法》见于《乌丝栏古琴指法》中。宋朱长文《琴史》有“作谱两卷以遗之,今传焉”,似与前引文“出谱两帙”相合。北宋尚存,今也湮没。不过赵耶利整理的谱集,仍然使用了繁难的文字谱。如同我们在《碣石调幽兰》中看到的那样,“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值得一提的是,古琴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很多其他乐器所不及的。

这款仲尼式古琴现在是热卖款,造型简洁朴素,声音清雅**,含蓄而大方。只在琴体的头部和腰部有两个凹进去的线条,通体再无修饰,大方而流畅的造型恰恰体现了儒家中庸、内敛的思想风格。自北宋开始主要以仲尼式形制为主流,南北琴的仲尼式形制各有特点。北宋琴气宇轩昂,琴面的弧度渐渐自**向扁平变化,南宋琴清秀淡雅,其主要变化在于当时流行肩耸而形狭的式样,更趋向扁平狭小。这款伏羲式古琴现在**是**,造型圆浑古朴,项腰各有半月形弯入。音色宽宏,不雷同有灵气,保留了唐琴大而**的音质特色,声音具有厚重感。牛角声声,琴声切切,军威顿振。"号钟"弹的旋律雄浑悲壮,激昂亢奋。江苏青铜古琴高质量选择

看孩子目聪灵秀遂赐名"号钟"。又命乐师教其弹琴,"号钟"感激万分,苦学勤练数年。泰州匠心研斫古琴高质量选择

明清时期,刊印琴谱之风很盛。首先是朱元璋之子朱权,刊印了《神奇秘谱》 《新刊太音大全集》等琴谱。到明中叶以后,其他藩邸和民间也纷纷开始把各自收集和创作的琴曲,用减字谱刊印下来。其中较有名的有《杏庄太音补遗》(1557年,萧鸾编)、《文会堂琴谱》(1596年,胡文焕编)、《松弦馆琴谱》(1641年,严徵编)、《大还阁琴谱》(1673年,徐上瀛编)、《澄鉴堂琴谱》( 1686年,徐常遇编)、《五知斋琴谱》(1772年,徐祺编)、《自远堂琴谱》(1802年,吴灴编)、《蕉庵琴谱》(1868年,秦维瀚编)、《天闻阁琴谱》( 1875年,唐彝铭编),等等,总计达150余种之多。而其中所记录的琴曲之多,更是一笔令人惊叹的巨大的音乐财富!因此,传统的古琴记谱方式,从汉魏时期的弹琴指法称号,六朝初唐时期的文字谱,中唐至宋代的早期减字谱,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减字谱形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泰州匠心研斫古琴高质量选择

热门标签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