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语音识别文字

时间:2022年06月02日 来源:

    在识别时可以将待识别的语音的特征参数与声学模型进行匹配,得到识别结果。目前的主流语音识别系统多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MM进行声学模型建模。(4)语言模型训练语言模型是用来计算一个句子出现概率的模型,简单地说,就是计算一个句子在语法上是否正确的概率。因为句子的构造往往是规律的,前面出现的词经常预示了后方可能出现的词语。它主要用于决定哪个词序列的可能性更大,或者在出现了几个词的时候预测下一个即将出现的词语。它定义了哪些词能跟在上一个已经识别的词的后面(匹配是一个顺序的处理过程),这样就可以为匹配过程排除一些不可能的单词。语言建模能够有效的结合汉语语法和语义的知识,描述词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提高识别率,减少搜索范围。对训练文本数据库进行语法、语义分析,经过基于统计模型训练得到语言模型。(5)语音解码和搜索算法解码器是指语音技术中的识别过程。针对输入的语音信号,根据己经训练好的HMM声学模型、语言模型及字典建立一个识别网络,根据搜索算法在该网络中寻找一条路径,这个路径就是能够以概率输出该语音信号的词串,这样就确定这个语音样本所包含的文字了。所以,解码操作即指搜索算法。一个完整的语音识别系统通常包括信息处理和特征提取、声学模型、语言模型和解码搜索四个模块。吉林语音识别文字

    并能产生兴趣投身于这个行业。语音识别的技术历程现代语音识别可以追溯到1952年,Davis等人研制了能识别10个英文数字发音的实验系统,从此正式开启了语音识别的进程。语音识别发展已经有70多年,但从技术方向上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从1993年到2017年在Switchboard上语音识别率的进展情况,从图中也可以看出1993年到2009年,语音识别一直处于GMM-HMM时代,语音识别率提升缓慢,尤其是2000年到2009年语音识别率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9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DNN的兴起,语音识别框架变为DNN-HMM,语音识别进入了DNN时代,语音识别准率得到了提升;2015年以后,由于“端到端”技术兴起,语音识别进入了百花齐放时代,语音界都在训练更深、更复杂的网络,同时利用端到端技术进一步大幅提升了语音识别的性能,直到2017年微软在Swichboard上达到词错误率,从而让语音识别的准确性超越了人类,当然这是在一定限定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还不具有普遍性。GMM-HMM时代70年代,语音识别主要集中在小词汇量、孤立词识别方面,使用的方法也主要是简单的模板匹配方法,即首先提取语音信号的特征构建参数模板,然后将测试语音与参考模板参数进行一一比较和匹配。安徽语音识别库原理语音识别技术是让机器通过识别把语音信号转变为文本,进而通过理解转变为指令的技术。

    Google将其应用于语音识别领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将词错误率降低至。如下图所示,Google提出新系统的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Encoder编码器组件,它和标准的声学模型相似,输入的是语音信号的时频特征;经过一系列神经网络,映射成高级特征henc,然后传递给Attention组件,其使用henc特征学习输入x和预测子单元之间的对齐方式,子单元可以是一个音素或一个字。,attention模块的输出传递给Decoder,生成一系列假设词的概率分布,类似于传统的语言模型。端到端技术的突破,不再需要HMM来描述音素内部状态的变化,而是将语音识别的所有模块统一成神经网络模型,使语音识别朝着更简单、更高效、更准确的方向发展。语音识别的技术现状目前,主流语音识别框架还是由3个部分组成:声学模型、语言模型和解码器,有些框架也包括前端处理和后处理。随着各种深度神经网络以及端到端技术的兴起,声学模型是近几年非常热门的方向,业界都纷纷发布自己新的声学模型结构,刷新各个数据库的识别记录。由于中文语音识别的复杂性,国内在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相对更快一些,主流方向是更深更复杂的神经网络技术融合端到端技术。2018年,科大讯飞提出深度全序列卷积神经网络(DFCNN)。

   

    机器必然要超越人类的五官,能够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世界,听到人类听不到的世界。语音识别的产业历程语音识别这半个多世纪的产业历程中,其中的共有三个关键节点,两个和技术有关,一个和应用有关。关键节点是1988年的一篇博士论文,开发了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HMM)的语音识别系统——Sphinx,当时实现这一系统的正是现在的投资人李开复。从1986年到2010年,虽然混合高斯模型效果得到持续改善,而被应用到语音识别中,并且确实提升了语音识别的效果,但实际上语音识别已经遭遇了技术天花板,识别的准确率很难超过90%。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在1998年前后IBM、微软都曾经推出和语音识别相关的软件,但终并未取得成功。第二个关键节点是2009年深度学习被系统应用到语音识别领域中。这导致识别的精度再次大幅提升,终突破90%,并且在标准环境下逼近98%。有意思的是,尽管技术取得了突破,也涌现出了一些与此相关的产品,比如Siri、GoogleAssistant等,但与其引起的关注度相比,这些产品实际取得的成绩则要逊色得多。Siri刚一面世的时候,时任GoogleCEO的施密特就高呼,这会对Google的搜索业务产生根本性威胁,但事实上直到AmazonEcho的面世,这种根本性威胁才真的有了具体的载体。识别说话人简化为已经对特定人语音训练的系统中翻译语音的任务,作为安全过程的一部分来验证说话人的身份。

    第三个关键点正是AmazonEcho的出现,纯粹从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的技术乃至功能的视角看这款产品,相对于Siri等并未有什么本质性改变,变化只是把近场语音交互变成了远场语音交互。Echo正式面世于2015年6月,到2017年销量已经超过千万,同时在Echo上扮演类似Siri角色的Alexa渐成生态,其后台的第三方技能已经突破10000项。借助落地时从近场到远场的突破,亚马逊一举从这个赛道的落后者变为行业者。但自从远场语音技术规模落地以后,语音识别领域的产业竞争已经开始从研发转为应用。研发比的是标准环境下纯粹的算法谁更有优势,而应用比较的是在真实场景下谁的技术更能产生优异的用户体验,而一旦比拼真实场景下的体验,语音识别便失去存在的价值,更多作为产品体验的一个环节而存在。所以到2019年,语音识别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期,全球产业界的主要参与者们,包括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百度、科大讯飞、阿里、腾讯、云知声、思必驰、声智等公司,在一路狂奔过后纷纷开始反思自己的定位和下一步的打法。语音赛道里的标志产品——智能音箱,以一种***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2016年以前。语料的标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大规模语料资源的积累需要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安徽语音识别库

语音识别的精度和速度取决实际应用环境。吉林语音识别文字

    智能音箱玩家们对这款产品的认识还都停留在:亚马逊出了一款叫Echo的产品,功能和Siri类似。先行者科大讯飞叮咚音箱的出师不利,更是加重了其它人的观望心态。真正让众多玩家从观望转为积极参与的转折点是逐步曝光的Echo销量,2016年底,Echo近千万的美国销量让整个世界震惊。这是智能设备从未达到过的高点,在Echo以前除了AppleWatch与手环,像恒温器、摄像头这样的产品突破百万销量已是惊人表现。这种销量以及智能音箱的AI属性促使2016年下半年,国内各大巨头几乎是同时转变应有的态度,积极打造自己的智能音箱。未来,回看整个发展历程,2019年是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在此之前,全行业是突飞猛进,但2019年之后则开始进入对细节领域渗透和打磨的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指标,而是回归到体验,回归到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这样更为一般的、纯粹的商业视角。技术到产品再到是否需要与具体的形象进行交互结合,比如人物形象;流程自动化是否要与语音结合;场景应该如何使用这种技术来提升体验,诸如此类终都会一一呈现在从业者面前。而此时行业的主角也会从原来的产品方过渡到平台提供方,AIoT纵深过大。吉林语音识别文字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