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机房超融合必要性

时间:2022年12月25日 来源:

2013年,超融合概念初次在国内出现;2016年,市场迎来“超融合元年”的创业浪潮;2019年,超融合开始落地到用户的具体场景。短短六年内,超融合实现了从新兴技术到商业化落地的闭环发展,其发展速度要远快于之前x86服务器替代大型机、小型机的进程。根据IDC超融合报告显示,预计到2021年中国超融合市场将达6.8亿美元。但仍有很多人认为,超融合市场需求有限,只是IT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的中间形态,并不具备更大潜力,因此对于其是否能够支撑起企业未来的IT信息化建设仍然存疑。不过梳理过去一年的落地案例,可以一窥超融合的发展趋势。超融合承载的是用户的业务和数据,用户逐渐意识到分布式块存储是HCI比较重要的组件。崇明区机房超融合必要性

超融合架构使IT管理更为简单,架构的扩展性更强。相比传统架构虚拟化、服务器、存储、网络四层需要分别进行管理配置的复杂性和繁琐,超融合将这些集成到一个用户界面上,用户可以在一个界面上,实现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池化、CPU/内存/存储等资源的分配、虚拟机的创建和启动,无疑会为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客户只需要根据需求购买相同的配置,就可以快速的实现IT系统的扩展。应用场景方面,除了数据中心,超融合的应用场景也在被厂商拓展,比如基于超融合架构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支撑高性能应用、互联网应用、桌面应用、数据库等。宝山区医疗超融合软件超融合设备为构建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了低风险的选择。

超融合概念火到什么程度?想必行业内的人都有所耳闻。无论是传统的服务器、存储厂商,还是新兴的软件定义的厂商,都在不断的推出超融合产品。如果没有超融合产品,仿佛这个厂商已经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落伍似的。简单来说,超融合是一种 IT 基础架构构建方式,其中心思想是使用通用硬件,用软件定义将计算,存储,灾备,运维管理等都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来。这种理念听起来的确让人憧憬未来应用场景,也是为数不多的被认为将颠覆传统服务器、存储行业发展的新兴技术。

超融合就是将计算、网络和存储都集成在一个设备内,并且通过它由供应商预先配置好且差不多到手就可以使用。HCI是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的技术途径。超融合并非新的概念,它的背后是长期以来,数据中心资源高效利用和低成本运营的驱动。数据中心的传统建设方式是计算、存储、网络、基础软件分层建设,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各层互相解耦,单独扩展,单独采购方便,存在的问题是规划复杂,在建设之初,就要规划后未来3~5年的业务需求,设计好存算网的配比。在超融合基础设施系统中,网络也被虚拟化。

超融合设备内部集成了分布式存储底座,继承了Sacle-out基因,可以按需进行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扩容,具有线性扩展能力。其灵活的扩展能力也赋予了超融合轻量化起步的能力,业界比较低可以做到两节点起步,数据中心无需一步到位,实现datacenter as a service,适配企业的成长节奏。区别于简单粗暴的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物理堆叠和集成,超融合采用虚拟化软件将这些硬件资源进行虚拟化融合,上层应用所感知到的不是一个个单独的节点,而是一个存算能力相当于所有节点存算能力之和的资源池,应用可根据自身业务量需要申请分配相应的CPU或者硬盘资源。承载某个应用的CPU和硬盘资源并不限制必须由一个节点提供,其来源可以是不同节点的闲置资源。这种IT架构可以从容应对高峰期的业务量骤增,同时硬件资源利用效率也大幅提升,确保企业高效投资,降低TCO。目前超融合产品供应商提供的架构硬件载体多为双路x86服务器。崇明区机房超融合必要性

超融合基础架构是一种融合的、统一的 IT 基础架构。崇明区机房超融合必要性

随着近两年超融合的发展,其技术变革的拐点也正在临近。以往专注于技术架构创新和特定应用场景优化的传统超融合模式,已不能满足于企业日益多元化的业务需求。融合不同应用场景和业务类型,能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研发优化,同时满足应用程序工作负载特点及行业和政策需求的“超融合2.0”正成为未来超融合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超融合应用研究报告》,超融合2.0将具备更好的扩展性,其支持更多企业应用和中心业务,比如从VDI应用过渡到商用套件、开源软件、私有云等。此外,超融合2.0将支持更多应用场景,比如对网络商城、数据库集群等大规模应用、集群上混合负载等。崇明区机房超融合必要性

上海长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以提供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数据防泄密、协同办公软件,网络弱电工程、无线覆盖,物联网、超融合云计算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公司始建于2012-06-06,在全国各个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商贸渠道和技术协作关系。长翼信息以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数据防泄密、协同办公软件,网络弱电工程、无线覆盖,物联网、超融合云计算为主业,服务于通信产品等领域,为全国客户提供先进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数据防泄密、协同办公软件,网络弱电工程、无线覆盖,物联网、超融合云计算。将凭借高精尖的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加速推进全国通信产品产品竞争力的发展。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